▎都這樣那樣了,為何要寫作為何要出版之中年婦女大亂鬥——《訪父記》講座
講者|瞿筱葳(本書作者)
莊瑞琳(春山出版總編輯)
時間|07/30(三)19:00 開始
地點|現流冊店(103台北市大同區重慶北路二段70巷15號1樓)
報名連結
https://forms.gle/2378eFk3UQMr1cpU7
※免費參加,請先報名。謝謝!
📍 採預約報名,場地限額 40 名,額滿即報名截止。
📍 取消報名請提前來訊告知,謝謝。
主辦單位|春山出版、現流冊店 hiān-lâu tsheh-tiàm
—
#緣起之時
小的時候暑假在家,爸爸快下班了,我會去陽臺前看看河堤上有沒有他騎腳踏車返家的跡象,我甚至會拿出爸媽買來賞鳥的望遠鏡捕捉他的身影。他如果回來了,我就會趕緊裝作正經寫寫作業讀讀書。
現如今他還是會騎腳踏車去中研院的辦公室,那退休人員共用的空間,那間幾乎只有他會去。我輩中研院研究員朋友說,偶而會在腳踏車庫看到「瞿老爹」。瞿教授已經成為我們口中的老爹了,他自己卻不知道,見面當然他還是大家的瞿老師。他還有事情沒有了結,還要來做工。
楊國樞中風倒下前,交待了瞿海源要做的一件事。老師要他把自由派的事蹟記錄下來,直到做學生的都快八十歲了,還是掛懷。
瞿海源總從整理資料開始,找了十幾位前輩同輩做口述訪談,把所有人的報紙專欄都整理出來,塞在一個資料夾一擺十年,不知道怎麼收尾。他拷貝了一份資料給我,「你拿去看看吧」。
他沒有聽老師的話先編那個集體的傳文,卻專注編起楊國樞先生的全集,一共十五冊。七旬初始有大半時間瞿海源都在忙這事,他把楊先生的學術研究、英文論文、時論、著作文摘,洋洋灑灑編滿一整排書櫃。
君子之交可以淡,國族認同可以搖頭,但曾經讓他在智識與公共參都啟蒙的老師,他卻濃得像親情。老爸不時會帶著媽媽一路從南港坐公車去新店探望楊先生,楊先生已經不能言語,海源會帶上平板電腦,裡面儲存了他精心挑選的古典音樂,去之前還曾問我覺得這樣楊先生好不好操作。在虛空的互動中,他還相信音樂能夠傳達些什麼。
海源其實知道他認識的楊先生已經遠走,卻想用其他方式把楊先生留下。除了論文集,一生實證思考的海源不善寫傳,就按照年分條列編了一本《生平記事》,讀起來是乾乾的,瞿海源說他盡力了。
輪到他自己的生平記事時,瞿教授卻想到了要找唯一的女兒來撿拾梳理洪流中的事蹟。那個他進門前一刻還在打混的小學生女兒已步入中年,如何打混他早就看在眼裡,如何收服女兒他也心思不淺。
在一個中秋聚會中,幾巡高粱,老爸在某個話鋒一轉講起口述歷史的計畫,說道「口述歷史就像市場的菜,但真的要好看,需要大廚上菜」,他轉過來對著我說,「像你寫奶奶的書就像是大廚上的菜」。我唯一寫過的一本書,是寫奶奶過世後我以旅遊作為藉口的遁世之旅,以父親為奶奶製作的口述歷史為基礎,重新寫成新書。他為那本書寫的序中,讀得出對祖孫親密親情有一些吃味,早年留學分離的親子疏離一直讓他有些遺憾。如今他用對那本小書的讚美,引我上鉤。他沒說破。
我也沒說破,半年考慮,我的確也上鉤了。
勇敢迎戰。一切就從零開始,訪談提問。
在訪談的過程中,我花了兩年將我的視線駐留在父親的知識社群,以及他們在歷史波濤中的痕跡。這一個群體,出了幾個教育部長、行政院副院長、大使、國策顧問、資政,也有些人堅持不做官,同時如此檢驗好友。瞿海源與他的友伴站上了屬於自己的節點,節點接著節點,一起被時代沖刷,在沖刷中抉擇行動。
他們對抗威權追求自由,卻也經歷了被政治迷惑、被情懷迷惑、被流量迷惑、被自己迷惑的考驗,各自人生,也印照成我們的當今。而一切都還在沖刷中,但因為看見過往,當今所見,緩緩都有了歷史疊影,新的理解可從此而生。
做一個不受人惑的人。
在某個讀滿了主義、政治、情感、衝突,腦袋快要滿出來的夜晚,半夜乍醒,那句瞿海源十九歲從殷海光課堂上聽來的話,突然穿越各種衝擊與情節再傳唱回來,像一聲不同世代共吟的合音,降臨於我。底蘊襯著故事,顯得悠長而深強。如此音響,能照見五感,讀懂些許心境。
於是我終於能夠抱思坐下,開始寫下一個又一個的字。
You may also like the following events from 春山出版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