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記憶迭代⸺藝術、檔案與影音敘事技術」評論專題談的是近年台灣當代藝術展覽與表演「補述歷史」的現象。在技術迭代週期加速度的此時,「記憶力」似乎是人最需要日常鍛鍊的「肌力」,而頻頻有新發現、新史觀的創作,是不是在幫助我們鍛鍊記憶呢?
針對這個議題,葉杏柔寫下一些文章,並邀請從事評論、創作與策展工作的楊佳璇、汪正翔來對談。
楊佳璇、汪正翔可以:(1)談葉杏柔文章寫得怎麼樣,哪裡寫不錯,為什麼?哪裡有待修改,為什麼?(2)談某(些)文章處理的議題,換作是自己會怎麼寫。這場聚會目的無他,就是作者想自我學習,也將這樣的時光共享給有興趣的人一起來談。這也是為什麼,這場討論會又稱peer review reality show。
-
【文章與關鍵字】
文章議題包含*藝術紀錄影片、*研究展、*檔案、*數位檔案庫、*展覽出版品。案例包含*黃明川、*在地實驗、*許哲瑜、*陳琬尹,*「多孔的檔案.探照」的展覽藝術家*彭瑞麟、*藤田嗣治與*藤井光,以及台灣2012年以來的一些補述歷史的展覽。
除了第一篇文章已刊於《今藝術&投資》/典藏ARTouch,其他文章將陸續刊於「介面|Screen」網站(
https://onscreentoday.com/homepage-zh/ )。單篇文章網址將更新於討論區。
●「記憶迭代—藝術、檔案與影音敘事技術」評論專題
➊ 〈寫真與戰火之光:展覽「多孔的檔案.探照」中的影像曝光與映射〉
https://artouch.com/art-views/art-exhibition/content-187499.html
➋ 〈非夢、災變、無歸屬的記憶:一些關於許哲瑜、陳琬尹創作的筆記〉
https://onscreentoday.com/screenshot-zh/non-dream-catastrophism-aberrant-archive-artist-book-by-hsu-che-yu-and-chen-wan-yin-zh/
-
【主持、與談】
• 葉杏柔
獨立藝術工作者(研究、評論、製作),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學院博士生。關注台灣九〇年代藝術史與期間DIY精神、獨立製作的藝術實踐,探索藝術紀錄影片作為藝術史檔案的識讀方法。近年計劃:「愚公移山:(九〇年代)楊逵聲與影」。
• 楊佳璇
1982年生於台南。畢業於台南藝術大學藝術史與藝術評論研究所,目前(2024-)於絕對空間藝術進駐擔任專案計畫經理。曾任《藝術觀點ACT》執行編輯。2012至2018年初主持「齁空間」。2012年起陸續參與《在微光下——從南方出發,台南藝文空間回訪1980-2012》(2012)、《風動_南台灣新風格展覽檔案記錄1986_1997》(2018)、《流變的展覽:北縣美展與前衛實驗》(2022)書籍出版。近年重要策展:嘉義市立美術館「位移的凝視」(2022)、新竹市美術館「物境與塵光」(2023)、臺南文化中心「展場誌:觀看者-維護者-空間的對話術」(2024)。
• 汪正翔
台北人,台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,波士頓美術館藝術學校(School of The Museum of Fine Art 藝術創作碩士肄業)。藝術評論人與研究者、攝影師、創作者。著有《旁觀的方式:從班雅明、桑塔格到自拍、手機攝影與IG,一個台灣斜槓攝影師的影像絮語》、《My Scenery Only for You:那些不美的台灣風景》、合著《認同的例外:他們的飛行紀事》、《攝影泡沫紅茶》。
-
█ 本場討論會將同步線上直播。
█ 本計劃由2024年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、文心藝術基金會「現象書寫-視覺藝評專案」贊助。
█ 特別感謝:國藝會、介面|Screen、絕對空間
Also check out other Arts events in Tainan, Exhibitions in Tainan, Fine Arts events in Tainan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