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手作之間:痕跡、記憶與跨域的對話」
高雄新浜碼頭藝術空間X東京墨田向島X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木質組
▍藝術家|江孟禧、胡毓芳、王 午、張書瑋、陳慶銘、黃建寰、
葉育男、魏肇儀、洪琳茹、周靜怡、潘容鈞、張嘉欣、郭宗暉、
陳映孜、許巧欣、魏子殷、林小米、蔡梓帆、小野龍一、
蓮溪芳仁、内田里奈、福島直樹、齋木彩音、矢野ミチル、
小孫 哲太郎
▍展覽日期|2025.11.01(六)–2025.11.22(六),周一二公休
▍展覽地點|新浜碼頭藝術空間A、B展覽室
▍開幕暨交流分享會|2025.11.14(五),上午10:00
▍空間贊助單位|國藝會
▍新浜行政|陳羚溱、吳宛倫、楊若楚
▍展覽論述|
指尖的刻痕,火焰的裂紋,在木、土、銀與紙之間,記憶悄然生長。
每一道手作痕跡,都承載藝術家的身體勞動與生命經驗;作品如潮水推進退回,將個人與集體的記憶刻入時代的回聲。
在刀痕、裂縫、縫線與光影之間,工藝低語時間的故事,流露手作的痕跡與生命的印記。
本展以「工藝」、「痕跡」、「交流」為核心,串聯「高雄新浜碼頭藝術空間」、日本「すみだ向島EXPO」與「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木質組」,共同構築跨越材質、地域與世代的文化對話。每件作品都是身體勞動的化身,也是手作痕跡的容器;它們在不同空間脈絡中,將生活質地、社群連結、生命經驗與歷史重量凝聚於形象之中。
木與火:時間的切片
木頭年輪與刀鋒軌跡,陶土裂縫與火焰煙痕——柴燒的斑駁如被時間浸潤的遺跡;木雕刻痕將自然生命力與手作勞動化為具象姿態。作品不只是物件,更是人與自然、身體與生命經驗交織的軌跡。
漆與銀:日常的親密
漆藝在層層塗覆間保留耐心、時間與手作痕跡;竹木因漆而發光,承載生活的莊嚴。銀飾與小件金工將工藝縮小至貼近身體的尺度,每個凹痕與線條都是生命經驗的印記,使工藝從展示轉化為日常的親密陪伴。
紙與影:記憶的流動
紙張纖維被折疊、纏繞,脆弱卻充滿力量,象徵生命蛻變與延續。影像與攝影在模糊與清晰間游移,將家族、風景與城市故事轉化為閃爍記憶。黑白錄像如潛意識呼吸,提醒我們記憶本身就是不斷變動的手作工藝。
縫與線:身體的詩篇
纖維手縫與木炭線條,將內在情感與生命經驗縫補於作品中。縫隙不只是修補,也是碎裂重組的過程。這些作品將精神、身體、愛與存在凝聚成詩意語言,讓觀者在視覺與觸覺間感受手作的呼吸與生命細膩。
空間與聲音:跨域的迴響
除了可見材質,本展引入空間與聲音。建築思維揭示自然與人工、公共與私密的辯證;聲音裝置與音樂流動成為無形手作痕跡,包覆觀者的身體。空間與聲音擴張工藝疆界,使展覽成為多感官的生命經驗。
無所在:流動中的工藝
「國立臺南藝術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木質組」正值工作室改造階段。短暫失去固定創作場域,藝術家需重新思考如何在缺席中尋找存在。這種「無所在」不只是挑戰,也是啟發:作品不再依附單一場所,而隨展場與情境延展,化為無所不在的生命與記憶。
三方交織:港灣、街區與工坊
新浜碼頭藝術空間以公共性與社群為核心,孕育跨域討論與公民論壇;すみだ向島EXPO以街區為舞台,藝術滲透巷弄、古民家與日常生活;木質組帶來材質研究與工藝教育深度,並在「無所在」契機下探索作品如何與不同場域互動。三者交會,不只是地域並置,更是文化共鳴。港灣浪潮、街區巷弄與工坊木屑交織,形成跨地域與材質的文化網絡,也承載手作痕跡與生命經驗。
結語:痕跡化為印記
「手作之間:痕跡、記憶與跨域的對話」是一場關於工藝、手作痕跡與交流的探索。「無所在」提醒我們:即便場域短暫缺席,藝術仍能流動、生成、擴散。工藝不再固定於某處,而是無所不在延展,持續與時代回響。
這是一場由身體勞動、手作痕跡與記憶編織而成的展覽,邀請觀者在作品間傾聽、觸摸,重新感受工藝如何將生命經驗化為印記,並在跨域交流中與我們的時代共振。
Also check out other Business events in Kaohsiung, Exhibitions in Kaohsiung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