█ 普通人的幸運時刻:從《彈幕/垂簾》談公共性書寫的跨域與參與
《彈幕/垂簾》是馬翊航各類「公共性寫作」的精選,反映的是作家如何在文學批評中展現偏愛、角度與風格,更是一份臺灣文學後勤工作的私房回顧。左翻的《彈幕》收錄與原住民、人權、影像主題相關的篇章。右翻的《垂簾》則著眼性別、酷兒與身體的討論,也囊括對求學、編輯、評審等其他「文學工作」的所思所感。
《彈幕/垂簾》的最後一筆,馬翊航邀來蔡佩含、翁智琦、顏訥、葉佳怡、湯舒雯,五位知心好友,進行一場公共性寫作的挑燈密談/線上寫作馬拉松,完成了〈唐宮:六個尋找屏幕的女子〉,六位與談人分別以作家/譯者/學者/編輯等(可複選的)守備位置出發,暢談對於臺灣-文學-工作的公共想像與私密連結。
本場講座,特別再度邀請蔡佩含、翁智琦、葉佳怡、湯舒雯與《彈幕/垂簾》作者馬翊航,於臺灣文學糧倉,展開文學「公共性書寫」的折疊處,談如何以評論「帶動」感知、談此類寫作的語感與體感、談與「原始文本」的互動關係、談寫作的癱軟、疲憊、絕爽、伸縮(不)自如⋯⋯「普通人的幸運時刻」來自葉佳怡未收入〈唐宮〉的段落,嚴肅與嬉鬧都是一種普通而負責的勞動。倘若《彈幕/垂簾》有一種「揭開幕後」的目的與效果,本次對談,或許更是一場關乎「幕後之幕後」(談談那些本應心照不宣)、「揭露之揭露」(談談那些尚未自投羅網)的集會——會幸福吧,看到的人。
▍講座資訊
活動名稱| 普通人的幸運時刻:從《彈幕/垂簾》談公共性書寫的跨域與參與
時間| 8/30(五)19:00-21:00
與談人|
馬翊航(《彈幕》作者)
蔡佩含(臺大中文系兼任助理教授)、翁智琦(臺北教育大學臺文所助理教授)、葉佳怡(譯者、作家)、湯舒雯(作家、文學研究者)
地點| 台灣文學糧倉(入口於 台北市中正區杭州北路26號 )
報名|
https://forms.gle/XRuKVi4oXMjhGvTD6
●敬請完成報名填表,方便現場空間安排,感謝!!
▍講者介紹
馬翊航/《彈幕》作者
臺東卑南族人,池上成長,父親來自Kasavakan建和部落。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博士,曾任《幼獅文藝》主編,現為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助理教授。著有個人詩集《細軟》、散文集《山地話/珊蒂化》、《假城鎮》。合著有《終戰那一天:臺灣戰爭世代的故事》、《百年降生:1900-2000臺灣文學故事》等,合編有《臺灣原住民文學選集》。
蔡佩含/臺大中文系兼任助理教授
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所博士,研究領域為原住民文學與歌謠。目前在大學開設原住民文學課程,亦身兼音樂專輯企劃。曾參與編選《山海閱讀:臺灣原住民族文學讀本》、《台灣原住民族文學選集|小說卷》等。
翁智琦/臺北教育大學臺文所助理教授
政治大學臺文所博士,曾任法國巴黎社科院訪問學人、韓國釜山大學客座教授,現任教於臺北教育大學臺文所。合著有《二二八・物的呢喃》、《性別島讀》、《島嶼時光機:臺灣文學故事》等。
葉佳怡/譯者、作家
臺北木柵人,曾為《聯合文學》雜誌主編,現為專職譯者。已出版小說集《溢出》、《染》;散文集《不安全的慾望》。文學相關譯作有《恐怖老年性愛》、《永遠的蘇珊》、《寂靜的緯線》、《半輪黃日》等。
湯舒雯/作家、文學研究者
美國德州大學奧斯汀校區(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)亞洲研究所博士,曾任北美臺灣研究學會(North American Taiwan Studies Association)會長。研究關注現當代華語文學、電影與文化政治,長期從事文學創作與評論。
▍主辦:台灣文學館、時報出版
You may also like the following events from 時報出版思潮線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