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原生界象》複合媒材創作飾品展,以「來自島嶼的六種存在提問」為題,呈現台灣從自然到文化的深層凝視與對話。
展覽由「國立東華大學原住民民族學院樂藝學程」與「花蓮縣原住民部落大學/骨製飾品種子教師研習營」共同創作,以台灣原生動植物與自然物質為靈感,運用金屬、玉石、牛骨等自然媒材轉化為裝置與飾品,探索「我們與這片土地的連結」這一存在提問。
島嶼萬物皆語,語言未必來自聲音,它可能是水母緩慢移動的光影、藍腹鷴隱身林間的羽色、植物在晨光中舒展的姿態、文化於人體移動中的殘痕,亦或蘊藏千萬年地層低語的墨玉與牛骨承載祖靈敬意的對話。
1. 〈原〉
以台灣藍腹鷴為靈感,罕見而美麗的原生鳥類,孤傲棲息於山林。其羽色如寶石閃耀,然而棲地破碎使牠們難以再現。此組作品成為對「自由」、「稀有」與「他者凝視」的三重反思:我們看見牠們,是出於欣賞、好奇,還是補償心理下的凝視與佔有?
2. 〈足下〉
以水母為意象,呈現生命的柔軟與不確定性。漂浮於海流與光線之中,牠們看似脆弱卻是真正的生存者。牠們無語,卻在存在本身展現「飄浮」的深刻:我們是否也在生命中漂泊?我們是否理解那種「沒有根」的安穩與不安?
3. 〈行〉
聚焦在人與文化之間的流動性,思考文化如何透過人的行走、遷徙與碰撞而被重新形塑。在島嶼歷史中,「行」不只是地理移動,更是身體記錄、傳遞與承載記憶的過程。文化原生於土地,卻從不靜止,總在重新編織與拆解。
4. 〈果樂園〉
轉向島嶼植物,那些日常可見卻經常被忽略的生命。花與果的原生狀態不僅是裝飾之美,更是食物、藥用、信仰與時間的載體。它們參與我們的身體記憶,是味道的起點,也是情感的寄託。作品喚起我們與植物共享的感官政治與生命連結。
5. 〈石生靈韻〉
以台灣特有的墨玉為主角。墨玉沉靜、堅硬、不語,卻擁有深不見底的質感與存在感,像時間的縮影,也像心靈深處的自我。當工藝師雕琢石材,不只是塑形,而是在挖掘潛在的靈性,那在物質中持續低語的土地之聲。
6. 〈骨藝〉
牛骨的使用象徵生命延續與祖靈守護。當它被做成飾品,不僅是裝飾,更是與先人對話的方式,承載族人對祖靈的敬意,也延續先人留下的美感與工藝智慧。每一道刻痕蘊含記憶,每一件作品都讓人重新連結土地與文化根源,提醒我們:原生既是自然的存在,也是族群情感與工藝精神的流傳。
在這場展覽中,銀、銅、玉石、木材、半寶石、牛骨等材料成為島嶼自然與人為之間的介面。
每一件作品都是一種回應,也是一種沉默的提問:
我們從自然中取材,但是否仍保有與自然對話的能力?
當我們稱呼某物為「原生」,我們是否願意承擔與之共存的責任?
當我們凝視這些界象時,我們是否也正在重新發現自己的形狀與存在方式?
《原生界象》不僅展出形體,也展出思想;不僅呈現作品,也邀請你成為思考的一部分。在這場六重自然意象的對話中,願我們不只看見「牠們」,更能看見「我們」的原形。
創作者:
國立東華大學原民院樂藝學程
原住民骨製飾品種子教師研習營